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疆二校 > 视觉文化时代的古诗词教学

视觉文化时代的古诗词教学

2014年09月25日 10:20:02 访问量:213
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婧影

我们正处视觉文化时代,视觉图像无处不在。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非视觉性的工具视像化,这种特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正在日益显现。

视觉文化的这种特点影响学生文字阅读的深入。古诗词的阅读,是“静观”的典型形式,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含义,反复地吟咏和停下来沉思,因而读者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;而视觉文化则不同,观者完全沉浸在视觉文化的情境中,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失了,片刻的、当下的快感使主体忘却了自身现实存在,主体的情感直接进入对象情境。在视觉文化的浸下,学生会淡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,而且会难以深入到深层次的阅读状态,难以体会诗词的内在旨趣。

视觉文化也能使言语内容变得形象。古诗词教学引入视觉文化,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,而且通过视觉的呈现,多元素刺激感官与施加影响,能使古诗词的阅读变得生动有趣,遥远的时空一下子拉近了距离,陌生的世界成为熟悉的场景,抽象的内容具象地呈现出来,学生可以更便捷更直观地走近文本试图传达的世界。

一、基于古诗词特点的教学策略

古诗词有两个基本特点:声律与意象。视觉文化时代的古诗词的教学,要立足于这两个基本特点。

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尚书·典》就指出“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”,意思是说,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,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,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,音律要与五声谐和。声律,即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律。汉语语音由声、韵、调三要素组成,汉语语音的整齐化和音乐化的变化,就是声律。汉语的声音之美就突出体现在声、调、韵这三个方面所构成的语音系列中。

意象,指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事物的形态与特征。融入情感的个体事物是意象,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意境。意象是构成诗意境的基本单位。古诗词中的意象,是情与景、心与物的统一体,即主观的“意”与客观的“象”的有机融合。因此,从意象入手感悟、理解古诗词是一种较切近古诗本身文本特性、领略古诗词语言美的方法。

1.以朗读为主

1)要渗透基本朗读技巧

古诗词因为押韵,音节整齐匀称,句调抑扬顿挫,所以朗读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、连、语调和节奏。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,甚至某个音节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,重读只是其中一种,拖长、快中显、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。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,声音中断处是停顿,声音延续处是连接。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,大致可分为平调、升调、降调和曲调四类。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,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。在教学中,要随着年级的升高,渗透基本朗读技巧的教学。

请看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教学片断:

师:朗读这首诗时,你认为每一行的哪个字(词)要特别强调,先说第一行。

生:“未”字。

师:你准备怎样强调?轻、重、读短,还是读长?

(一生重读。)

师:重了,请你试试读轻点。

(生仍然重读。)

师:看来你无法读这个字。长还是读呢?能不能这样,“黑云翻墨──山”?

生:不行,应该读短,说明来不及。(生读。)

师:后面几句诗呢?应该重读哪个字?

生:“乱”“忽”“水”。

师:另外还有几个问题,(出示)你认为哪句诗应该读得快一些?哪句诗应该读得慢一些?为什么?四句诗之间,哪里应该停顿短一些?哪里应该停顿长一些?为什么?全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来读。

(多媒体播放琵琶曲,学生自己揣摩朗读。)

师:谁有把握来读?这位同学,再给你一次机会。(刚上课时第二位读诗的学生,这次语速重音有明显的变化。)

师:该怎么读,需要大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慢慢揣摩。

以上教学,老师在朗读指导中渗透了基本朗读技巧,持之以恒,学生会慢慢地有所领悟并能加以运用的。

2)要在朗读中品味诗意

诗歌教学应从诗歌本身特性出发,多在朗读中品味,充分诵读出古诗文作品中的韵味。

有位老师《牧童》一诗的教学,要求学生“点词带句”熟读,由一个同学点一个词,然后全班读带有这个词的诗句,引导学生品味为什么要以这个词来诗句的熟读,引导学生品味诗的韵味。

师: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,所以一定要读准,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。

生:“弄”。

生:(齐声,兴奋地)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
师:多熟啊,再读。

生: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
师:这个词有理由?

生:有。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。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,笛声在逗弄晚风。

师:笛声在逗弄晚风,这是一幅多么美丽、和谐的画面!

生:笛声、晚风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。

生:情景如诗如画。

在古诗词教学中,朗读是学生走近诗歌,感受诗韵的重要途径,除了渗透一定的朗读技巧,要想真正让学生读出内容、读出情感、读出诗味,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体味,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,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,产生情感的碰撞。

2.引导想象

诗人艾青在《我是怎样写诗的》一文中谈道:“我常常唤醒自己的联想和想象。我常常从这一物体联想到和它类似的所有物体,从这一感觉唤醒同它类似的所有感觉;我常常从我已有的经验里去组织一些想象。联想和想象应该是从感觉到形象的必经的过程。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,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的。”写诗需要联想和想象,用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意象和营造出诗歌意境;读者要进入诗歌意境,也需要应用联想和想象。

先说引导联想。比如,《春望》一诗的教学,学生读诗句时,可以引导他们以“联想到什么”为线索,贯穿全首诗诗意的理解:从“国破山河在”,你联想到什么?(从眼前看到的一切,只有大地山川依旧,联想到战乱已经破坏了一切,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。)从“城春草木深”,你联想到什么?(从只有草木的疯长,联想到这里看不到一个人影,进而联想到来不及逃难的人大多死于战乱了。)从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联想到什么?(从对和平生活中的花鸟可以怡情可以带来快乐的想象中,体会到此时此境的杜甫却是看到花流泪,听到鸟鸣心惊肉跳,他内心是多么的悲哀。)……总之,沿着联想的阶梯,可以进入《春望》的意境,从而深刻体验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感。

再说引导想象。读诗中的想象,首先是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再造想象,再现诗中的事物,然后在这基础上,展开创造性想象,体会作者的情感。

《清平乐·村居》的教学:

师: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,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?

生:从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”感受到的。(出示“茅檐”。)

师:读了这两句词,你看到什么?

生: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,屋前还有一条小溪,溪上有青青的小草。

师:多美呀!置身其中,你仿佛听到了什么?

生:我仿佛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。

师:大家闭上眼睛,用力吸气。说说看,你闻到了什么。

生: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。

生: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。

师:好,把我们看到的、听到的、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。

生:(读。)“茅檐──低──小,──青──草。”

师:这是大自然的清新、秀丽之美,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……

在这一教学片断中,想象茅屋与小溪、青草,是根据文本展开的再造想象,而听到声鸟声、闻到荷花香则是在再造想象基础上运用生活经验的创造性想象。

二、利用视觉文化辅助古诗词阅读

1.从图像到文字,利用有效读图来协助学生读诗

教学中,我们可以利用图像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,填补他们的经验空白;还可以利用图像,给学生以形象具体的感受,从而减少他们在读诗时的困难。比如《送元二使安西》,只有理解古代安西的荒凉,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对朋友出使安西的担忧。而用图像资料展示茫茫的大漠与戈壁滩,有助于理解安西的荒凉,有助于学生克服直接生活体验的缺乏所造成的阅读困难,从而理解诗中送别时作者的心情。

2.从文字到图像,个性解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

在教学中,我们不仅要有从图像到文字的过程,还要把这个过程倒回去,从文本回到生活中去,把作者所写的内容转换为图像。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个性解读,他们的体验也会更加深刻,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以及对文本语言的分析能力,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培养和提高。

以《江雪》这首古诗的教学为例,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,可以提问:一首凝练的诗,就是一幅精致的画,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,你觉得该画些什么?不能画什么呢?

“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,你觉得该画些什么,不能画什么?”画画不是目的,目的是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,而且创设了阅读情景,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,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,直面作品,自主读书,展开想象。

编辑:孙雪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哈尔滨市平房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哈尔滨市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